教 学 简 报
2011年第4期(总第64期)
教 学 简 报
宿州学院教务处编 2011年5月30日
本 期 目 录
一、我校召开五月份教学工作会议
二、我校召开教育思想大讨论教师代表座谈会
三、唱响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打造高素质青年教师队伍
四、推进双证书教育,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
五、我校参加2011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决赛创佳绩
六、教学新闻
七、它山之石
征稿:请各教学单位及时将每个月的教学、教研、教材等情况形成文字材料上报给教务处,以便向全校发布。
2011年5月30日
一、我校召开五月份教学工作会议
2011年5月10日下午,我校在东校区教务处办公室召开了五月份教学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有:各教学单位负责人,教务处、人事处、评建办和教学督导委员会负责人。副校长张莉教授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由教务处蔡之让处长主持。
教务处副处长方吉泉首先对我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决赛有关事项做了安排,决赛将通过课堂教学与课程综述两个环节来完成,对创新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评分机制中还引入了学生现场评价,更加体现了教学比赛客观实效性。此外,他还对我校六月份将要开展的教学检查工作进行了布置。本次检查将采取实地检查原始材料的方式,组织专家分组进行量化评分、评议等级。宋启祥副处长布置了我校今年暑假开始实施的实践教学小学期制的准备工作,同与会人员一起学习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实践教学小学期制管理办法(暂行)》,提出了我校今年首次实施实践教学小学期制的具体要求:(1)思考并制订实践教学小学期制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要符合专业定位和办学特色,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2)统筹教学资源。各教学单位认真填写2011年实施实践教学小学期制供需情况表并及时上报。
教务处蔡之让处长对我校今年9月份即将实施的2010级本科生双学位教育工作做了详细的布置。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我校从去年开始面向校内09级本科生实施双学位教育,运行至今普遍反映效果良好。今年2010级本科生双学位教育工作即将启动,相关二级学院要严格按照《宿州学院双学位管理办法》的要求,规范双学位专业申报程序,拟定申请开办专业的双学位人才培养计划,积极优化教学资源,为双学位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蔡处长还进一步对“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决赛要求、六月份的教学检查工作重点以及暑假实施实践教学小学期制的准备工作做了强调。
各教学单位负责人就以上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在听取各部门对近期工作进行的周密而详细的布置后,张莉副校长作了总结发言,她强调指出:第一,我校要充分利用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优质实践教学资源,积实施“实践教学小学期”制。根据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的文件精神以及“实践教学年”这一主题,今年将在联盟内开始实施实践教学小学期制,这既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一部分,也是联盟高校着力推进的重要工作。真正实施起来,对于实现实践基地教学资源共享以及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我校将积极响应,高度重视并落实省里方案,为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服务。第二,继续做好“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决赛的组织工作。在教务处前期准备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对决赛工作做了周密的布置,加大改革力度,创新教学模式和决赛形式,为下一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三,做好开展期中教学检查工作和材料归档工作。期中教学检查是加强教学管理与监控的重要措施,通过检查本学期教学活动、教学组织、任务执行与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以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通过检查可以总结经验并做好资料积累工作,便于改进今后的教学工作,达到以检查促建设的目的。第四,做好新一轮本科教学合格性评估的自评自建工作。我校将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教学检查以及质量工程等工作,继续做好思想积累、材料积累,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第五,认真学习安徽省和我校关于高校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完善管理、明确工作责任。执行并完善学生申诉制度,切实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教务处严格规范学生学籍变更程序,并做好资料的备案工作,维护学籍学历的数据库安全。各二级学院落实责任人,严格贯彻执行省、校相关文件精神,加强制度学习,规范程序、严格要求。
二、我校召开教育思想大讨论教师代表座谈会
5月13日,我校在东区三楼会议室召开“教育思想大讨论”教师代表座谈会。校长陈国龙、各二级学院教师代表、人事处、教务处等相关人员参加了座谈会,人事处长杨钰侠主持座谈会。
座谈会就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做好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工作,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等主要议题展开讨论,教师代表围绕议题内容、对学校和二级学院目前所存在的“人才结构性短缺”提出了解决措施和建议。
陈国龙校长对教师代表的发言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校师资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要牢固树立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观念,在办学中紧紧依靠教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二是要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对高层次人才和“双师”“双能”型人才“引”“培”并重,在人才引进与培养上解放思想。三是要更加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鼓励青年教师利用自身精力旺、后劲足的有利时机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学校要积极解决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四是希望广大教师抓住学校转型发展、快速上升的机遇,提升自身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与学校的发展合拍。同时学校要着力改善职工住房、提高职工待遇,做到感情、环境、事业和待遇留人。
座谈会气氛融洽、发言踊跃、讨论热烈。
三、唱响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打造高素质青年教师队伍
——宿州学院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总结
教师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本和动力之本,努力建设一支基础理论扎实、创新能力较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可谓学校事业发展希望之所在。为促进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进一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我校隆重举行了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周密的布置,从3月至5月,历经二级学院(部)预赛、学科组复赛、学校决赛三个环节,至5月14日我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得了圆满结束,又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比赛共评出一等奖4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
一、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组织落实到位
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教学一线,特别是对二年举办一次的“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更是倍加关心。为了确保本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的顺利开展和达到预期的效果,我校成立了专门的比赛委员会,由校长陈国龙教授、副校长张莉教授担任总负责人,教务处、人事处为组织部门,以各二级学院院长、副院长担任专家评委,确保比赛的公平公正。从三月份开始,学校就以校教字【2011】7号文件正式下发了比赛的通知,并通过召开教学工作会议专门讨论比赛实施细则。各二级学院(部)相应地召开了动员大会,积极鼓励广大青年教师参加“青年教师教学比赛”。青年教师们力争在新的平台上锻炼自己,展示教学技能,为创新教学模式做出积极的探索。整个校园里洋溢着浓郁的竞赛氛围,各位选手认真准备,精心设计教学比赛课程。为办好此次比赛,教务处积极筹划准备工作,不仅做好比赛前期的通知、报名、宣传报到、布置赛场等工作,还负责组织实施的详细工作,包括:召开评委预备会;精心排定竞赛日程;设计了复赛、决赛的评分项目和评价标准、统计表格等材料;收集了参赛教案、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等有关上报材;安排摄影师进行现场摄影等,每一个环节都能及时落实到位,为比赛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比赛过程顺利,影响深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创新比赛形式,突出新的教学模式
本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前期复赛阶段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比赛形式,采取了随堂听课形式,要求教师严格按照教学进度表授课,保持教学的自然状态,体现教师教学的真实场景,师生及评委们普遍反映效果较好。同时加大实践教学(实训课、实验课、技能课)比例,积极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全面、适时地对参赛教师教学技能进行考察。
决赛通过课堂教学与课程综述两个环节来完成,对创新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选手每人准备30分钟的课堂教案进行课堂教学,教学完毕参赛选手须在5-10分钟内对本课程的性质、学科特点、重难点章节(部分)、课堂教学设计及策略、本课程所涉及的相关学科或知识结构等问题进行综述,以考查教师对该课程的理解与驾驭能力。各位参赛选手积极准备,遵循现代教学理念,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大胆探索实验实训教学、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
三、竞争激烈,比赛选手各显特色
选手们均是各教学单位的优秀青年教师,他们个个精神振奋、信心十足。在理科组比赛现场,参赛教师们能有效运用专业化的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技术,结合典型案例,将抽象的原理和现代技术以动态视频直观地显示出来,实现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其中,计量经济学、高等数学、药物化学、电力电子技术、数据结构、环境水化学等课程教学跃然而出,教师们深厚的理论功底、精湛的教学技能、声情并茂的教学展示,赢得了专家评委及观摩师生的声声赞许。文科组的比赛也别开生面。摘取文科组决赛桂冠的是管理工程学院的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和外国语学院的大学英语课程。随着我校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许多文科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上有了新的突破,课程设置也愈加科学化。本次文科组的参赛课程还包括:会计学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日语、导游理论与实务、中国音乐史与欣赏、古筝、设计心理学等。参赛选手们以严谨的思维、精炼的语言、独特的教学设计和方法,超越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气氛极其活跃,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改革评价机制,彰显学生的中心地位
本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的评价标准有机结合了应用性学科专业的特点,在理论课教学评价标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实践课程的评价标准,修订了实验、实训、实践等课程的评价细则。评价项目清晰、评价标准量化,可操作性强。在评分机制中有效引入了学生现场评价环节,更加体现了学生的中心地位。
五、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喜闻乐见
由于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普遍采用,文理两组的现场教学中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很好,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学习兴趣浓厚,对教学内容或操作(动作)要领能准确掌握。参赛的青年教师们用精炼的语言、精湛的技术,准确传授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对象知识、能力、素质的一体化的要求;以独特的教学风格、渊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展现了大学教学特有的文化魅力!整个教学过程可谓精彩纷呈,充分表达了青年教师们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的研究和探索,达到了以赛促教的目的。为进一步提高我校青年教师教学的整体水平,本次决赛与课堂观摩教学活动同步进行,各二级学院 (部)组织本单位青年教师积极参加了比赛课程的观摩学习。同时,为汲取宝贵的教学经验,向其他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经验交流平台,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部门还完整保存了决赛优胜选手的教案、电子课件以及现场录像,实现青年教师“精彩一课”教学资源的共享。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关注中,本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圆满结束了。参赛青年教师独特的教学风采、精湛的教学技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启迪着我们对未来教学的新探索。令我们由衷高兴的是:我校青年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较往届有了新的提升,教学效果显著,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正在成长!一支适应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和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需要的青年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希望广大青年教师以他们为榜样,汲取宝贵的教学经验,弘扬“坐冷板凳,做真学问”的孟二冬精神,潜心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有规律,大胆创新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在我校奋力建设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关键时期,在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蓬勃开展新阶段,扎实进取,积极探索,实现我校教学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四、推进双证书教育,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
为全面落实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进一步推进双证书教育,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我校再次与宿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中国电子学会合作,于2011年5月21、22日在东校区举行多项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考试分为笔试和操作考试两部分,经过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考试圆满结束。
本次我校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与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举行了“工程测量高级工”、“高级程序员”、“高级网络管理员”、“化学检验工”、“食品检验工”等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与中国电子学会合作举行了“电子设计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全校相关专业共有700多名学生和部分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考试,所有职业资格考试均由我院具有考评员证的教师负责笔试和操作考试考核。宿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王保华书记、张建军副局长、王甄副局长、周保锋纪检书记、刘传民处长、宿州学院副校长张莉、教务处蔡之让处长、人事处杨钰侠处长等领导到考场督考。
近年来,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在就业市场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重视和广泛认可。我校以省级示范应用型高校建设为依托,以社会需求和服务地方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行多证书教育。本次考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而且为走向就业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我校参加2011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决赛创佳绩
日前,安徽省教育厅发文公布的《关于公布2011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安徽赛区决赛获奖名单的通知》(皖教秘〔2011〕32号)传来好消息,孙莹(信息工程学院08计科2班)荣获2011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安徽赛区特等奖,蔡雅蕾(外国语学院10专升本1班)、李嵩峰(数统学院10统计学2班)、蔡程鹏(美术学院10艺术设计2班)荣获安徽赛区一等奖,获奖等级及数量在全省同类学校中居于前列。向获奖同学表示祝贺!
今年我省共有79所高校48212人参加竞赛,其中B类(英语专业)5225人,C类(非英语非音体美本科)31362人,D类(专科、音体美专业)11395人。教务处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力求通过学科竞赛探索贯彻教育部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的精神,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激发广大学生学习、创新的积极性。决赛获奖证书领取事宜由决赛组织单位安徽大学另行通知。
蔡红副校长深入数学与统计学院参加教育思想大讨论
2011年5月11日,蔡红副校长到数学与统计学院参加教育思想大讨论专题会议。数学与统计学院全体教职工与各教学班班长参加会议。会议由数学与统计学院宁群院长主持。
蔡红副校长在听取数学与统计学院党总支书记芦伟的工作汇报后,详细地为数学与统计学院师生讲解了教育思想大讨论中“四创”工程产生的背景和内容。强调了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内容中提出的“四个必须”: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对大学生的三点希望: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并指出,“四个必须”与“三点希望”是十二五时期我国高校教学、科研、培养人才的方向与目标的浓缩,数统学院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向、大学文化建设上深入探索,努力奋进,更上一层楼。
会议气氛热烈和谐,其他参会人员也就数统学院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提出了各自的见解,积极参与教育思想大讨论。
(数学与统计学院)
陈国龙校长深入信息学院指导创先争优“干部讲坛”暨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
5月11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国龙出席信息工程学院创先争优“干部讲坛”暨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并作重要讲话。信息工程学院全院教职工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院党总支书记孙增响主持。
信息学院党总支书记孙增响、副院长路红梅、副书记房爱东分别作了题为《加强校企合作 提升学生就业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几点思考》、《如何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的专题发言。其他老师也结合自己教学和工作对学院的专业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双师”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陈国龙校长在讲话中对信息学院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把创先争优“干部讲坛”与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相结合,效果很好,希望通过本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使学院发展更上一个台阶。同时对目前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几点要求:
第一,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应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和人人成才观,不同类型的学校都能培养出杰出人才。衡量一个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看学校教育能否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看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高等学校的办学层次不同,人才培养的定位要有区别,我校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是准确的。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才培养应主动适用市场的需求。我校80%的专业为应用型专业,专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较为广阔,培养目标要强调应用型、工程型、实践型、技能型。
第三,人才培养总体原则要围绕“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德育为先,就是要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我们要充分利用我校“三馆、三所、一园”,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力为重,就是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产学研合作,实现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以应用性为主旨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全面发展,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勤于动手动脑,掌握知识技能,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做事;要把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结合起来,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起来,在德、智、体、美、劳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
第四,大胆创新、培育特色。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方案等,实行模块化教学、订单式培养,开展主辅修及双学位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形成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国外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先进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性教学等方法。 (信息工程学院)
祖明副校长深入地科学院参与教育思想大讨论
5月18日,地科学院在院会议室举行教育思想大讨论。祖明副校长出席讨论会。院领导黄淑玲、付金沐、袁新田、黄凯、全院教职工参加讨论会。地科学院院长黄淑玲主持讨论会。
在听取了地科学院教师和干部发言后,祖明副校长认为,地科学院教育思想大讨论参与广泛,思考有深度。建设省级应用型示范本科高校,是我校“十二五”期间的核心任务,围绕“培养什么样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怎样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个主题,当前要着力把握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观念更新是根本。人才培养的类型是由社会多层次、差异性的需求决定的,社会需要更多的是应用型人才。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层涵义就是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多元化和多样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依据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对多样化人才的现实需求,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国是大势所趋。因此,在人才培养上要更新观念,要勇于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善于研究新情况,抓住新机遇,解决新问题。
二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特色形成是标准。市场竞争法则告诉我们,在特色上,要保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定位理念。形成办学特色,主要是要克服“同质化”现象。特色不仅仅要体现在校级层面,更要体现在各二级学院个性发展之中,是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而成的独特标识,是和一个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和传统等密切关联的。办学特色应着重体现在学科专业上,形成办学特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立足长远,做到出手快,站位高,可持续,实效强。地科学院在这方面已经具有良好的基础,希望进一步凝聚各方面力量,使特色出成果,特色成示范。
三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路径选择是关键。坚持“一改三建”,“一改”,首先就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三建”,就是要抓好三个重要建设。首先是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其次是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再次是建设能够支撑和服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训实习基地。为此,要深入研究当前应用型教师与科研型教师之间的关系协调和定位问题,教师多样化职业价值选择和应用型教师统一性要求之间的关系,应用型师资力量“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等。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张莉副校长到管理工程学院参加教育思想大讨论并指导工作
5月18日,管理工程学院在东区教学楼A510教室举行了第二次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张莉副校长、管理工程学院全体老师参加讨论会。院长吴玲主持讨论会。
讨论会围绕“四创工程”“创特色学科专业”和“创高水平科研成果”等内容展开讨论。
张莉副校长指出,管理工程学院专业调整力度很大,思想认识到位,培养模式更新,推进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绩,讨论发言紧密结合课程和专业特点,深入探讨专业内涵建设。以社会需求和服务地方为导向,以省级示范应用型高校建设为依托,以应用型管理类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制度建设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为保障,优化学科及专业群建设。今后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可以把引进和培养相结合,一方面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提高学历和能力。在培养模式方面,要积极创新培养模式,拓宽培养方式,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加强合作办学力度。在创高水平科研成果方面,鼓励教师积极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把产学研相结合,争取在横向项目上有新的突破。
吴玲表示要坚定立足现代服务业,培养服务地方人才的理念,理清思路,统一认识,把创新精神内涵和本职工作相结合,把各项工作做的更扎实,为创我校一流的二级学院努力奋斗。
(管理工程学院)
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依靠教育,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等学校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断增强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努力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促进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场深刻变革,迫切需要教育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科技贡献。要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使教育更加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更加适应当代科技创新交叉融合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更加适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需要,更加适应中国国际地位上升和拓展国际发展空间的需要。要自觉参与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学研用紧密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增强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着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努力成为区域发展的助推器。要紧密结合区域发展需要,主动融入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不断增强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以服务和贡献开辟自身发展的新空间。围绕区域发展战略,打造教育特色和优势,提高教育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更加适应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中发挥积极作用。
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努力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者。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知识和技术需要时时更新,学习伴随人的一生。高等学校要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普及,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为人的终身发展和幸福服务。
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努力成为国家高水平智囊团和思想库。要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主动开展文化传播,着眼文化建设需要,推动人文社会科学深入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开展政策研究,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服务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战略研究和对策研究,努力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作出积极贡献。
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就要积极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建立高校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机制。着力加大高校共建工作力度,广泛推进新一轮“985工程”重点共建,继续推进部省共建,进一步加强部部共建。着力发挥行业优势,探索建立工作联席会制度,建立教育和产业的互动机制,不断拓展高校发展空间,增强高校为行业服务能力。在着力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上下功夫,形成战略联盟,探索建立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我们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和贡献率,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迈进。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11年04月30日)
● 2011年5月10日,我校召开五月份教学工作会议。
● 2011年5月13日,我校召开“教育思想大讨论”教师代表座谈会。
● 2011年5月13日,我校召开建立皖北党史教育馆筹备会。
● 2011年5月14日,我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圆满结束。
● 2011年5月16日,我校教师荣获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银奖。
● 2011年5月18日,我校举办第七届大学生时政论坛。
● 2011年5月21日,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来我校考察交流。
● 2011年5月21、22日,我校举行多项国家职业资格考试。
● 2011年5月24日,我校召开教育思想大讨论教辅层面讨论会。
●2011年5月30日,我校参加2011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决赛创佳绩。
主编: 方吉泉 宋启祥 主审:蔡之让
编委: 李金莲 蔡若愚 张持堂 蒋林梅 唐伟元 余晓永
简 讯
它 山 之 石
教 学 新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