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教务处网站> >> 专业建设> >> 培养方案> >> 正文

宿州学院关于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校教字〔2012〕29号)

来源: 发表时间:2012-12-30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行业企业需求,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结合我院实际,特制订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作为一所以“工、管”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实施“工程性、技术性、生产性、应用性”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作为学校的特色。改革传统的素质拓展课内容,将工程通识内容纳入其中,对全校所有学生加强工程教育和工程实践训练,使非工科类学生也对工程方法有基本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团队、创新、敬业”等工程精神,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思维、工程设计与制造及工程创新能力。

二、基本思路

(一)对工科类专业,要与行业、与国家产业的发展相联系起来,调研对应行业、产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细致地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框架下,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优势与特色,制订出具体的专业培养标准,形成立足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学科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强化工程实践训练,在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模式和在部分专业试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带动全校所有专业实施“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二)对于非工科类专业,要以校企、校地合作为抓手,积极建立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本专业的“工程教育”实施方案,在全校素质拓展选修课中加大工程通识内容(含实训实践)的比重,且要求非工科类学生选学,使学生通过了解工程设计过程、解题方法和工程决策而扩展知识,奠定工程思维基础,提升工程系统能力,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三、建设目标

从2012年起,经过五年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双师”、“双能”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及“校地”合作办学、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多证书教育、“订单式”培养等方面,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将宿州学院打造成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工程师和具有工程思维的非工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摇篮。

四、实施措施

(一)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树立“工程教育”理念。学校和各二级学院要开展各个层面的专题研讨,明确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思路,树立“工程教育”理念,理解“工程教育”的内涵,把握工程思想与工程能力的主要内容,构建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与企业联合在产品研发、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合作的方式与机制。

(二)推进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工程化”。

1.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结构优化的学科专业体系。围绕地方支柱产业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在所有专业中全面推进工程教育。

2.修订以“工程教育”为背景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倒推法”的技术路线,即:企业调研—岗位群分析—知识结构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及教学环节设计—学校、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共同论证,构建基于CDIO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工科专业,“工程教育”要将工程意识和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四年的学习之中,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系统的工程教育理念,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技知识,更要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渗透工程技术的内容,使之体会和掌握工程设计、工程实践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分析方法,避免工科教学理科化和脱离实际的倾向,加强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使学生在获得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对于非工科专业,要通过“工程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工程精神,使学生获得项目策划、协同合作、组织实施等方面的工作能力。

3.除工科及部分教学计划中已开设工程类课程的专业外,我校其余各专业学生均应在素质拓展课的6个学分中选修1个学分的工程类课程。各专业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工程类选修课程,如:机械与电子学院可开设金工实习、现代制造技术概论,地球科学学院可开设工程测量、城市发展与环保、安全工程概论,信息工程学院可开设计算机控制技术、实用软件技术、网站建设,化生学院可开设生物工程概论、食用菌栽培、蝎子养殖、啤酒酿造及检测、化学产品设计导论、精细化学品合成、纯水制备及检测,管理工程学院可开设工程管理、工程经济等课程,满足学生选修工程类课程的需求。

4.加大课程改革、建设力度。扎实开展人才市场调查和毕业生跟踪研究,了解职业岗位的内涵变化。工科专业的课程内容要紧跟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使教学内容符合当代工程应用的实际,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既获得完成既定技术目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深刻理解工程系统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之间的关系;增加非工科专业的工程通识选修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工程技术中涉及的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拓展知识面,增强就业适应性。

(三)推进工程案例教学,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1.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法,倡导教学方法创新,鼓励采用案例教学、工程项目化教学、基于问题驱动法的产学研合作教学等“工程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全程参与,学会综合分析和处理实际工程中遇到的相关技术问题,提高实际工程能力。

2.积极推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及多媒体技术教学。推进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软件解决工程设计中的问题,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能力和素质。

3.探索考试考核模式改革,完善实践教学的考试考核形式,注重对学生技能的有效考核。

(四)加强校内外工程实践平台建设,以学校工程训练中心和校外工程实践基地为依托,组织学生参与工程现场实践,工科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设计面向企业真题真做,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争取将工程实践平台建成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和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

(五)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创业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大学生科技竞赛项目,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大学生工程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师资队伍建设。

“工程师要由工程师来培养”,采取 “引聘结合”,搭建校内外相结合的高水平培养平台,拓宽引进人才的渠道,改变单纯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教师的做法,从企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实施青年教师工程能力拓展训练计划,经过校内培养和引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工程能力、创新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1.实施教师到行业企业“顶岗工作”的进修制度。

通过挂职、合作研发、中短期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使教师深入到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一线,系统掌握业务技术流程,强化操作技能,提高“双能”素质。建立“顶岗工作”进修基地,制定教师实施“顶岗工作”的进修计划。

2.实施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

有计划地分期、分批选派青年教师到生产第一线顶岗工作和挂职锻炼,以解决青年教师专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3.积极从企业与科研单位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双师型”、“双能型”教师队伍。聘请他们为教师举办专题培训,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促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双能型”转化,力争用3-5年时间,使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才基本满足电子、电气、地质、经济、管理、信息等专业的教学和实训需要。

(七)地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从2010级或2011级学生开始实施试点计划。要严格标准,稳步推进,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结合高等教育规律和行业企业标准,率先研究制定专业、课程、应用型教师队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率先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和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其他各专业要以2012年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为契机,制定出本专业的“工程教育”实施方案,并从2012级学生开始实施。

五、保障措施

(一)政策和经费保障

1.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发挥教学工作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的作用,充实教学管理人员、实验管理人员。

2.建立教学改革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加大奖励力度,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优先支持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方面申报的研究课题,对取得的研究成果,学校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3.教研立项重点支持“工程教育”方面的研究与实践立项,促进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以研究指导教改实践,以实践丰富和完善研究成果。

4.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工程教育”相关的各改革项目的落实。

5.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配套政策,将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6.与行业企业联合建立形式多样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用具体的项目任务驱动学生,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

(二)组织机构

为有效地落实好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各项工作,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如下组织机构:

1.“工程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学校成立由校领导、二级学院、教务处、学生处、科技处、国际合作处、人事处、财务处、招就处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构建多方联动、校院共推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共同实施“工程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研究制定“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相关的管理规定和实施办法,协调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2.“工程教育”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各专业成立由学院院长、行业专家、资深教授组成的“工程教育”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审定培养方案,研究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各专业的“工程教育”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所在二级学院负责成立,并将名单报学校“工程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附件:宿州学院“工程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宿州学院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