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校围绕“地方性、应用性”办学定位,更新办学理念,大力加强内涵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为了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认真贯彻2012年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安徽省高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安徽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现就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一、以服务地方为宗旨,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符合度
1.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我校的办学历史、学科专业优势、地域特征、资源条件和服务面向,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即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工、管”为主,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培养“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符合度。
2.紧密结合区域经济杜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扩大直接面向社会、经济建设第一线的专业比例,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学科专业体系以及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强化学科的综合交叉集成,以专业性、行业性、综合性强的学科为骨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为基础,积极开展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大力扶持与地方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和安徽省、宿州市传统支柱产业技术改造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大力加强师范类专业的改革与建设,逐步把工科,管理学科建成优势学科,彰显我校的办学特色;对于报考率、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将减少招生计划或停招。
积极推行学分制、双学位、小学期制、订单培养等改革,加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3.以服务安徽和宿州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建立若干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学校为主要技术依托的产学研合作联盟,积极探索、构建我校“学科知识为基础,工作要求为目标,能力培养为主线,素质教育为取向,培养模式多样化,课程体系模块化”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新体制,努力提升我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符合度。
4.依托“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工程教育”,探索与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深度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管理人才、卓越中小学教师等应用型人才培养“卓越计划”。
二、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提高人才培养各环节与办学定位的吻合度
5.巩固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和绩效评价要优先保障教学,体现育人中心;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试点专业核心课程教授负责制,形成向教学一线倾斜的风气和风尚。
6.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全面改革,整体优化;强化能力,突出实践;统一指导,自主创新;尊重规律,动态推进”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教学委员会、行业企业专家的作用,深入调研,精心思考,对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动态推进方案的修订工作,使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人才培养定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7.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完备教材、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进度表等基本教学资料;做到课前准备充分,课堂讲授生动,课后辅导及时;注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等开展教学,提高多媒体辅助教学质量;鼓励和支持工程类、管理类等学科专业中条件成熟的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加强教学督导级学生信息员制度,定期编制和发布课堂教学动态信息,确保课堂教学效果。
8.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严格按专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要求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科学合理地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标准和实践成绩考核办法;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强的实践项目,增加师范专业的教学技能实践课,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进一步规范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毕业综合实践及顶岗实习的管理,保障各实践环节的效果;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计划”,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鼓励大学生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实践活动。
9.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继续实施校级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程项目;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教育学生,使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非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三、以教学建设为基础,提高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
10.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教师培训特别是新教师岗前培训中,强化师德教育特别是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之风,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11.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依托“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搭建教师教学业务交流平台,提供教学咨询服务,通过岗前培训、教学观摩、教学方法研讨、教学比赛、基层教学组织活动、顶岗工作、产学研开发等活动加大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特别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创新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实行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深化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完善助教制度,加强助教、助研、助管工作;制定以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为导向的教学能力评价办法。
12.提高“双师型”、“双能型”教师队伍的素质及比例。实施“教师能力发展中心建设计划”,重点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聘用具有实践经验及一定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力争用3-5年时间,使来自企事业单位的高层次人才、专门技术人才基本满足专业的教学和实训需要;探索引进、培养和使用应用型教师的体制和机制;建立“双师型”、“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标准、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完善教师到企业和基层实践制度,并将其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
13.加强实验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实验实训师资队伍;加大对实验实训岗位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提升实验实训水平。
14.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着力选拔和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进入各级教学管理岗位,逐步改善教学管理队伍的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建立一支满足教学管理需求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服务意识强、管理效率高的教学管理队伍。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创造条件,开展与国内外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相互考察、交流和研修,以适应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要求;鼓励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教学管理及其改革的研究并及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管理工作的实践中;逐步改善和提高教学管理队伍待遇。
15.大力推进课程建设。实施合格课程建设,丰富公共选修课课程资源,提升公选课质量。大力促进应用型课程开发和建设力度,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与企业(行业)合作,共同开发体现社会生产与职业需求的新课程。实施“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计划”,开展“十二五”省级规划教材建设项目。
16.做好一期省级质量工程的检查和验收工作,积极申报、实施二期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做好与国家、省有关高等教育工程和项目的对接,发挥建设项目在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17.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保障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新增生均拨款、新增教学经费优先用于人才培养。
四、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提高学校其他职能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度
18.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服务人才培养。建立以科研成果创造性、实用性以及科研对人才培养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健全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服务高质量人才培养,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最大限度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早进实验室,在科学研究中培养人才。
19.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引领人才培养。加大我校协同创新工作力度,主动服务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鼓励学生参与科技扶贫、科技下乡、科技成果转化等社会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20.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支撑人才培养。继续实施“文化铸校”战略,传承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发挥文化育人作用。进一步明确“一个理念、两个着力点、三大体系、四个维度”的大学文化建设思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培育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记校训,唱校歌,大力加强“三馆三所一园”建设,促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不断培育我校的大学精神。
五、以质量监控为手段,提高学生、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
21.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重视和发挥专家组织的评价功能,重视和发挥现代教育评价方法与技术的作用,健全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制定过程的质量管理,健全课程建设、实践性教学环节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完善考试和考查、评估和督导、教学检查、教学信息收集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检测与反馈过程的质量管理,完善专业及专业结构的改造与调整、教学计划的修订、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健全等调节过程的质量管理,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校内质量保障体系。
22.健全教育教学评估制度。以我校迎接新建本科高校合格评估为契机,制订并实施二级学院(部)教学评估工作实施方案,逐步建立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不断完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自我评估,并逐步过渡到以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专业认证及评估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教学评估。
2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项目资助体系。依托我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等平台,开展创业模拟实训。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加快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完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援助与帮扶。
二〇一三年一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