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育网》系列报道之二:以质量提升谋求内涵发展 着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质量,必须走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对于正在积极探索特色化内涵发展之路的宿州学院来说,构建“地方性、应用性”教育教学体系是必然选择。多年来,宿州学院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龙头,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以加强实践教学为关键,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加强校企、校地、校校合作,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特色立校,质量强校,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逐步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通过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实现。近几年来,宿州学院通过多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对于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更明确,思路更清晰。特别是2009年以来,学校紧紧抓住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良好机遇,加强专业核心技术课程建设,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的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不断探索,“生产性、应用性、技术性、工程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逐渐成形。
稳步推进“1343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工程。即:明确一个目标。就是要着眼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明确三个重点。就是要着重抓好的示范专业建设、示范课程建设和示范基地建设;要正确处理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安排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设计课程体系;要注重应用型人才能力的四个内涵,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要把握教育教学改革的三个方向,就是要与产业结构相平行调整和完善专业结构、与行业需求相联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要坚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一个原则。就是要以合作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
| | | |
| 新建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卓越工程师)
| | |
| 创建“12345”人才培养模式—卓越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 |
建立“五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是“3+1”培养模式。在工学、经济管理学类等专业大力推行了“3+1”培养模式改革,利用一年的时间到校外企业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二是双证书教育。每个专业都为学生提供1种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每个学生毕业时均要取得1种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并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三是产学研合作培养。学校充分利用校地校企合作的平台,先后邀请了皖北煤电集团、皖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专家全程参与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方案的制定与修改。每年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邀请这些专家对新专业申报进行论证,把企业需求和学校培养结合起来,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如煤炭资源类专业将企业实验室引入校园,模拟工作实景培养应用型人才;生物农业类专业,探索教学生产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与企业联合举办以企业命名的特色班,开展“融入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四是双学位制教育。为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拓宽学生职业选择路径,从2010年9月开始实施双学位教育。五是“工程化”教育。学校出台了《宿州学院关于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全校所有学生加强工程教育,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思维及工程设计、工程制造、工程创新能力,关注对学生“实践精神”、“团队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等工程精神的培养,着力实现学生职业素养、工程实践及工程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目标。
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2005年,学校本着“保留师范特色,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发展工、管科类应用性专业,停办社会需求量小、毕业生就业率低的专业”的建设思路,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的原则,全面深入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改造工作。2007年,根据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和学校快速发展的新要求,学校适时提出了“以重点专业对接主导产业,以专业群对接产业群”和“专业跟着市场走,条件跟着专业走,经费跟着条件走”的学科专业改革建设新思路,大力培育和发展宿州与皖北地区急需的应用性学科专业,并把专业群建设作为学科专业建设的重头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挥重点学科的带动效应,特色专业的品牌效应,专业群的合力效应,把学科专业建设推向更高层次,进一步提升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
加强专业建设。为切实保障学科专业建设顺利、快速推进,取得较大实效,学校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建设机制。2006年3月在学校一届一次教代会上,《宿州学院“十一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审议通过,成为宿州学院发展史上第一个学科专业建设指导性文件。2007年10月,学校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构建学科专业群的意见》。同年12月,经过精心筹备,“宿州学院2007年学科专业建设研讨会”成功召开,会议深入分析学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进一步深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措施,形成了《思考与对策——学科专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选编》。2008年,学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在推进制度建设的同时,学校投入较大财力给予学科专业建设以经费保障,每年预算200万元用于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专项经费,有力地保证了学科专业建设的成功推进。
打造应用性特色专业。经过不懈努力,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取得了较大成绩。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性学科专业结构基本形成。在目前44个本科专业中,应用性专业比例超过80%,在煤矿资源、电子信息、生物化工、财经商务等方面初步形成以重点和优势专业为支撑、相关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群架构,地质工程、测绘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工科应用型专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专业内涵不断增强,在全校已遴选出6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计算机应用技术获批为省重点学科,应用化学获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地质工程、生物工程、应用化学、电子信息工程等4个专业获批为省特色专业,生物技术专业被评为省级教改示范专业。获得学科专业建设的相关省级课题17项,其中由桂和荣教授主持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学科专业调整、改造与建设研究及实践”项目被列为省级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并于2008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6月22日,省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程艺来学校指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时指出,“宿州学院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方面动手早、谋划深、效果好。”
为了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扎实开展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深入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学校建立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质量工程”建设体系,建立健全了“质量工程”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以质量工程项目为抓手,凝练办学特色,打造发展亮点。
进一步明确学校质量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实施“质量工程”是国家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学校把“质量工程”作为新时期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品牌效益的有利契机,全面提升了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先后出台了《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方案》等多个关于“质量工程”建设工作的文件,从政策层面、实施层面、奖励层面为学校“质量工程”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保障,实施过程中层层推进,不断完善实施方案。开展校级“质量工程”立项工作,每年召开校级“质量工程”项目评审会,对校级特色专业、教学团队、教坛新秀、示范实验实训中心、教学研究项目、教学成果奖等六大类“质量工程”项目进行了评审。
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全面加强国家级、省级、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管理。组织开展了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特色专业等三类项目的申报工作,应用化学专业成功申报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地质工程等5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成功申报省级以上 “质量工程”集体项目25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84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逐年增加,自2008年以来立项400多项。按照教育部、教育厅关于开展“质量工程”总结工作的文件要求,认真开展项目阶段性建设成果检查,梳理质量工程实施基本情况,撰写出总结报告。2008年以来,宿州学院先后获批为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省级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省级优秀教学管理集体;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25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4项);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精品课程9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高等代数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 | | |
| | | | |
| | | | |
| 基于就业和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建设
| | | |
| 面向就业市场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计划
| | | |
| | | |
| | | |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化学专业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 | | |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 | | |
应用性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 | | |
| | | |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与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高校物理基础课程分层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 | | |
| | | |
| | | |
应用型示范高校《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 | | |
| | | |
| | | |
| | | |
| | | |
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 | | |
| | | |
| | | |
| | | |
基于科技竞赛方式构建创新型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 | |
| | | |
宿州学院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强化实践教学工作。加强校内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利用社会资源,拓展校外实习实训空间。不断充实实践教学内涵,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确立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专业实践意识。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完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和考核评价权重,并分类制定各类实践(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质量标准,尤其是校企业合作双重合一的质量标准。
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近年来,学校先后建成校内实验、实训基地90多个。其中,安徽省工程技术中心1个,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0多个。学校定期以基地条件、基地建设与管理、实习实训效果以及特色与创新等指标为依据对校企合作基地进行考核,遴选了一批示范校企、校地实习实训基地。
改革实验教学,开放实验设施。鼓励实践教学模式和内容的改革创新。2008年以来,学校依托实验实训平台申报校级实践教学课题29项,其中9项获得省级一般立项,2项获省级重点立项。精心组织安徽省应用型高校联盟实践教学小学期教学,鼓励实习实训形式的多样化,注重实习实训的效果。
加强校政、校企、校校、国际合作,推进“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校政、校企、校校合作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学校服务社会的突破口和重要方向。校企合作要取得成效,必须解决好利益共享、模式构建、制度创新、合作发展等问题。学校研究制定出台校企合作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以进一步推进“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开发建设一批集实习、实训、就业、合作研发、师资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鼓励高年级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毕业见习,支持教师到教学基地挂职、合作研发和短期访问。(插入图片国际合作、校企合作图片)
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拓展校内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每年一届的大学生科研立项活动,资助了495项学生科研项目,其中大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学校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等赛事中,摘金夺银,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52项,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95%,有超过20%的学生被中国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等重点大学应用性专业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 | |
| 学院东区人工湖水域污染现状及其生态平衡维护的初步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基于GIS技术宿州市郊区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生产潜力研究
| |
| 煤矿塌陷区水域中BOD、COD及某些重金属离子的测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宿州市夏刘寨村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看皖北地区农业发展
| |
| | |
| | |
| | |
| | |
| | |
高度重视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宿州学院推进特色立校、质量强校、 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学校始终坚持“地方性、应用性”特色,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