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教务处网站> >> 新闻动态> >> 正文

注重教法改革 追求教学卓越——《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侧记

来源: 发表时间:2015-12-28

12月22日,窗外寒风凛冽,室内热情似火,2015级地质工程班的专题研讨会正开得如火如荼。你方唱罢,我登场。14个研讨小组围绕着外太空起源、星球运行、地球与生物演化、人与环境等地质学的核心与外延问题,介绍学习掌握资料、分享反复研习心得、争辩尚存疑难问题。三个小时过去了,同学们的专题演讲还意犹未尽,相互之间的辩难还兴致勃勃。“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只有把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结合起来,课程改革才能找到方向”。作为研讨会的发起人、组织者、专业辅导、点评人,担任该班《普通地质学》课程的主讲教师桂和荣教授在谈及专题研讨会举办的初衷时这样说。

《普通地质学》作为地质工程的专业基础课和入门课,其教学效果对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怎么改才能让学生既有吃透教材的实学思维,又有大胆质疑的问题意识;既有善于思考的理论素养,又有勤于动手的实践能力;既能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又能产生浓厚的专业兴趣;既能理论联系实际,又能在学习中创新。桂老师把课程改革的心得,总结为“加强基础,扩充外延;促进交叉,合作实践;卓越教学,知行合一”。

基础与外延并重,通识与专业齐驱

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桂老师在讲授《普通地质学》课程时,特别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建立了专业教材与经典读物的研习法。桂老师把《普通地质学》20章的内容归纳为三大块:1—10章,是地质学基础理论和原理;11—16章,是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典型沉积环境。对于这两块内容,首先要立足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活学活用。因此一方面要细讲、精讲,形成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讲解与案例并重,教师要有在课堂勾画典型地质环境现场感的能力;17—20章属于地质学拓展知识,在教师带动下,让同学们在课下,到教材以外的经典读物中采撷知识光点、捕捉兴趣焦点、形成问题难点;在课上,研讨解决重点、辩论补充要点、归纳总结特点,只有这样,入专业学习不久的学生才能真实地站上学术研究的高起点。

孙本强同学联合另外四名同学,组成“宇宙猜想”兴趣小组,他们系统地研读了《宇宙与天外来客之谜》、《黑洞——不可思议的神秘宇宙之谜》、《霍金究竟知道什么?》等课外书籍。以前读书,是漫无目的,埋头入深山,往往与宝藏失之交臂。现在从兴趣出发,从问题入手,读书目的性强了,感到了从所未有的充实感。这是参与读书活动同学们的共同感受。

“再矫健的雄鹰也是从扑扇着稚嫩翅膀练习起飞开始的”。桂老师的读书法并没有仅停留在“读”这一步,读书报告是每位同学必须完成的第二步。对于不少同学来说,写读书报告还是头一次,怎么写还是个难题,想写好就更难。这个时候,老师就会适时讲解读书报告的写作方法、结构框架。学生们按图索骥,进行了专业学习后的第一次学术训练。或长或短的报告堆满了讲台,如何评价呢,桂老师还有第三步,让同学自己点评。由自荐和推选相结合,选出来的两位同学,通读全班读书报告,随后现场点评。

方遥、刘杨两位同学作为读书报告的点评人,他们在点评中详细列举了同学们报告中的缺点与不足,同时大量展示了优秀读书报告例文和闪光的只言片段,总结了报告写作的要点与特点,与大家分享了规范的读书报告之写作方法和技巧。

“读—写—评”,“读懂青山的心事,写出绿水的歌吟,点评宇宙的奥秘”。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加强了专业基础,扩展了通识能力。

理论实践相互交叉,协同合作谋划未来

“我们小组的研讨题目是‘人为地质作用’。选题是大家共同的兴趣。研讨会的准备,真是不容易。我们首先是成立兴趣小组、共同寻找选题、构思研讨结构、小组分工、找材料、写讲稿、做PPT、反复的修稿子改PPT,还要模拟排练一下,整个过程花费了我们5个人很长时间。但真正做下来,收获也是满满的。”第一次参加专业研讨,并担任小组负责人的陆汉军同学,对准备工作的艰难记忆尤深。

同样对研讨准备工作印象深刻的还有许绪成同学,“小组的选题有反复的过程,最终选定‘火星’,也是大家共同讨论的结果。而在准备过程中,随时都可能被‘搁浅’。由于我们的专业知识掌握还比较浅,对材料的理解、归纳,时常出现‘卡壳’的现象,我们的讲稿和PPT制作能够最终成型,真是杀死了不少脑细胞。”

“痛并快乐着”,是大多数研讨小组准备工作的共同感觉。正是准备的充分,讨论会上,大家思维碰撞才显得活跃。每个讨论组的研讨都由主讲、辅讲、答问、辩论、教师总结等环节构成,协同合作、紧密配合是小组高质量完成选题和研讨的必然要求。

李光素同学是“城市兴衰与地质环境”小组的主讲人,他觉得自己在研讨会上发挥的不太好,“我们小组准备的很充分,我却没有完全讲到位,辜负了大家的信任”,原以为同学们会埋怨自己,但是他得到的却是大家的鼓励。

“这个环节,同学们获得的除了专业知识,还有宝贵的团队协作意识。就是要让同学们明白,在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要:讲态度,认认真真;讲责任,迎难而上;讲时效,雷厉风行;讲质量,精益求精”。桂老师在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时这么总结。

突出两个主动强化知行合一

三个小时的专题研讨即将结束之际,桂老师面对71张年轻的面孔,道出了自己对学习地质专业的体悟,“立志学习、钻研地质的人,必须要有追溯本源的大智、兼济万物的大度、横贯宇宙的大气、艰苦努力的大勇!”在这一瞬,不少同学们眼中流露着坚定的目光。

刘杨同学在课下说出了自己的秘密,“我是个女孩子,家长想让我出国学文学,我却对地质感兴趣,可得不到家人的支持,来到宿州学院我感受到了强烈的认同感,我会在地质好好干的,桂老师是我的榜样”!

“名师身旁宜聆教,珍珠湖畔好读书”。2015地质工程班的《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将参与式、互动式教学体现地淋漓尽致,不仅注重课程内容结构间的相互配合,更注重课程知识间的整体优化,不仅重视培养学生获取书本知识和解决已有问题的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和实践,在“学思行统一”中学习、应用和发展知识、开发思维、探索创新。侧面观察此次改革,也让我们明白,在这个过程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要付出更长的时间,陪同学生探索学习;要付出更多的辛劳,以备答疑解惑;要能更有效的帮扶,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成长。

改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一句话:课程改革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但只要我们坚定改革的信念,以学生为重、以教学为主,课程改革就“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