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在‘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决策和部署,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简称质量工程)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的文件精神,学校决定自2008年1月正式启动“宿州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立项建设,为期三年。
教育部“质量工程”主要包括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精品课程建设、高质量教材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双语教学建设、教学名师评选及教师和管理干部对口支援交流等十大项目。
教育部将在2007年至2010年,在全国分批、分类型、分地区进行遴选,实行学校先期建设、地方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立项建设或授予荣誉称号、补助建设经费或奖励及验收评估。实施项目、方法与步骤见: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简表(附件1)。
二、宿州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意见
以适应大众化教育阶段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为先导,加大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力度与深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成果和研究论文、教材、专著等,建设一批与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有特色的专业,获得省级、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教学名师、实验示范中心等标志性成果。
根据教育部“质量工程”的实施方案,我校“质量工程”建设内容包括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精品课程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双语教学建设及教学名师八个方面, 2007年至2010年各系(院)每年申报校级建设项目数量要求见宿州学院2008-2010年“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表(附件2)。
1.建设规划。各系(院)要做好“质量工程”的整体规划,加强前期建设,组织力量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立项。
2.建设目标。立项项目的建设目标,应与教育部、教育厅的要求相一致,在建设校级项目的同时,应为申报省级及以上项目做准备,否则不予立项。
3.项目申报。由系(院)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将符合申报资格的项目汇总到教务处。学校将成立由校内外专家和教学暨学术委员会成员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批准后,正式发文公布。
4.建设资金。批准立项建设后,从学校下拨的专项经费中支出。资助金额视项目内容由专家评审而定。首次下拨立项经费的40%,中期检查合格后拨余款的30%,验收合格后拨剩余款。
5.项目管理。由教务处宏观指导、系(院)负责日常管理,学校定期组织检查,确保经费使用效益与项目建设质量。项目完成时由学校组织专家进行项目验收。
学校将从校级项目择优申报省级及以上项目立项或评奖,凡是争取到省级及以上立项或得奖,学校将根据相关文件配套资助经费。
6.教学改革与工程实施情况及取得的业绩,将作为系(院)年度重要考核指标,并与教学经费等相关投入挂钩。学校获得省级及以上项目立项或奖励得数量和层次,将成为考核相关职能部门效能得重要方面。
三、宿州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立项指南
结合学校定位,科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深入改革教学内容、大力加强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在发挥专业优势和办出专业特色方面取得突破,在同层次、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取得领先地位。特色专业建设分为两类。
第一类:选择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或具有一定办学基础、未来若干年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交叉专业进行重点建设。
第二类:结合国家和社会对紧缺人才和拔尖人才的需要,专门人才培养支撑条件优良的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我校暂不立项)。
(1)专业建设方案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具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清晰的改革思路和有效的建设措施,专业办学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方案科学严谨,实施规范;
(2)特色专业应具有一支学风端正、学术水平高的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实力强,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
(3)专业带头人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专业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合理,有良好的科研背景或专业技术背景;
(4)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开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注重因材施教,积极组织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切实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科技活动,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并取得明显成效。
获过或建设申报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和精品课程;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活动,有省级及以上的科研项目和获奖成果;
(5)专业的教学基础设施条件良好,校内外的实验、实习、实训条件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与相关行业、企业和职业界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和有效合作;
(6)专业办学条件较好,具备较为完备的专业图书资料、教学设备和实验教学体系;
(7)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招生、就业情况良好,毕业生受社会和市场欢迎,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好;
(8)重视教学管理改革,建立切实有效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建设和使用高水平的教材。五是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六是制定科学的教学规范,建立完整的教学和管理文档。
(1)申报课程原则上要求连续开设3年以上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面大量广的专业主干课;
(4)编写高水平有特色的教材或教学辅助教材,建设教学资料库;
(5)理论课程要与相关实践课程综合改革,增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相互支撑融合;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应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实验资源开放共享为基础,以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和完备的实验条件为保障,创新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使用效益,其主要内容为:
(1)要突出实验内容的创新性,有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应达40%以上;
(2)实验内容的设计应具有较大的柔性和灵活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3)在实验体系的构建、实验内容的开放、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等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并有力实施;
(4)建立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
(5)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实际,积极创新,特色鲜明。
“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是由学生和导师共同拟定研究性学习或创新性实验的研究课题(也可由学生自己提出),并在导师指导下,组成研究团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进行实验方法的设计和实施,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兴趣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在下列范围选题:
开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
(1)项目申报采用学生自主申报和指导老师推荐申报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可个人申报,也可是创新团队申报(一般2-4人)。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鼓励跨系、跨专业申报;
(2)“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必须有指导老师,负责全程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指导教师一般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
(3)项目建设期限一般为1—2年,学生研究需充分利用寒暑假以及课余时间完成。
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动教师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掌握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和技能,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
具有教授任职资格,五年以上本科教学经历。近三年来,至少讲授过1门本科生课程;
具备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近年来主持过厅级以上科研项目或省级以上教研项目,并在近三年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较好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
熟悉本学科专业的发展前沿和所教授课程所在领域的教育改革趋势,能指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有明确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思路和目标,改革意识强,并做出过显著成绩。
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曾指导过研究生或青年教师,成绩突出。
①教学团队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鼓励创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
②教学团队必须承担本科生课程系列建设,包括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践环节的整体建设与教学;
③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力争取得较高水平教改成果。
开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注重因材施教;
优化课程结构,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及实践环节教学有机结合,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验室建设,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在注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有明确的目标与任务,并有得力的措施保证完成任务。
④开展较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在省内同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并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
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建设若干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选派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重点大学学习,学成回校后从事双语教学推广工作;鼓励更多的教师积极探索使用双语开展教学。
(1)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达良好或良好以上,外语水平和外语授课能力好;
(2)课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至少开设过三年以上;
(3)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不再使用中文教材,原则上应选用教育部组织引进的原版教材。暂无引进教材的,由任课教师选择适用的原版教材或汇编有关外文资料印刷成讲义;
(4)授课语言外语不低于50%,根据学生外语接受能力,循序渐进,课外用外文做作业,考试时用外文回答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专业思维和交流的能力;
(5)宜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并在网上公布相应的教案(或课件),以利于学生复习;
3.教学效果好,主讲课程在同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学生评教优秀。
4.主持过省级教改项目,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发表多篇高质量的教改论文或出版高质量的教改专著。
5.学术造诣高,在同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地位和知名度。出版多部科研专著或发表多篇高质量的科研论文,主持或承担多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多,获厅级以上奖励。
6.带领组建教学队伍,自觉指导和帮助中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授课水平。
鼓励和支持各系(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综合改革,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满足地方对社会紧缺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要。重点支持各系(院)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形成一批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基地。
(1)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综合性配套改革,突破旧有模式,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2)培养目标明确,对本领域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具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有明确的工作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具备较为完整和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点突出;
(5)人才培养预期效果好,对本领域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6)以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建设,并具有一年以上的先期建设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