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教务处网站> >> 管理制度> >> 正文

宿州学院“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校字〔2011〕43号)

来源: 发表时间:2011-12-30

学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之一,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凝练特色、提高质量、谋求发展的一项根本性建设。为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切实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现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特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我校“十一五”学科专业建设实际状况及“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我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学科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

1.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学科专业布局

“十一五”期间,我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办学定位,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构建学科专业群的意见》(院教字〔2007〕37号),按照“专业跟着市场走、条件跟着专业走、经费跟着条件走”的专业调整原则,“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科学设置和调整了专业。2006年以来,共投入了专业建设经费500余万元,获批本科专业21个,本科专业总数达到了34个,基本形成了以工、管为主,文、理、经、艺、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结构,在矿产资源、电子信息、生物化工、财经管理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以重点和优势专业为支撑、相关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群架构,多数专业灵活设置了专业方向,形成了新的专业增长点,为学校学科专业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强化学科专业建设,打造特色学科专业

“十一五”期间,我校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以培养“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标,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精品课程构建、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与监控、“真刀真枪”的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建立等方面着手,切实加强了专业建设,打造了一批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工程性、技术性、生产性、应用性”的学科和专业,其中地质工程、测绘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化工等应用型专业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8年我校启动了特色专业遴选建设工作,至2010年,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已累计设立12项,并获国家级特色专业1门,省级重点学科1门,省级特色专业4个,实现了特色专业从无到有,从校级到省级、国家级的突破。2010年1月,为推进应用型示范高校建设,我校又遴选了生物技术专业及专业群等6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予以立项建设。

3.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十一五”期间,我校根据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确定了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按照“学科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先后于2008年、2010年组织修订了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实施了教育教学改革,在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实践实训能力的强化、创新创业能力的实化、培养途径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6年以来共获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80项,其中省级教学团队3个、示范实验实训中心2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教学成果奖12项,教学研究项目38项,教学名师4人,专业建设水平得到了提升。

(二)“十一五”期间学科专业建设存在的不足

我校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1.2006年以来,学校新增本科专业较多,师资引进和培养、教学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不能及时适应专业建设的新形势,新办专业在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教学团队等方面的建设任务还很重,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有待加强。

2.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力度不够,一些核心课程的学科水平有待提高,教学内容在时代性、前瞻性、贴近当代工程应用方面需进一步提升。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待进一步落实,需继续推进“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双向互动”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构建人才培养新机制。

4.专业办学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建设大多以所在学院为主体,缺乏全校共享共建意识,部分特色专业建设进度滞后,特色专业的创建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并积极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部分专业招生人数过少,导致办学成本偏高。

5.学科专业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增强,战略型产业专业亟待增加,尤其是对接地方农学、材料、能源等产业的专业需要适时设置。

二、“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紧密跟踪国家、省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走向,依托学科建设,以专业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科学设置专业,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专业建设,进一步形成布局更为合理、结构更为优化、特色更为突出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推动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全面提升。

(二)基本原则

1.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原则

坚持“以重点专业对接支柱产业,以专业群对接产业群”的专业建设措施。有计划地增加前景广阔、社会急需的新专业。

2.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结合我校的发展目标定位和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总体情况,树立全校共享共建意识,着力整合、优化配置全校资源,大力支持在相关、相近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探索新的专业增长点。

3.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优先建设原则

既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统筹设置新专业,又要与学科建设相匹配,重点突破,集全校优质教育资源,培育品牌,强化特色,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优先建设与发展“工程性、技术性、生产性、应用性”专业。

4.持续发展原则

要结合学科建设的新成果,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在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加大力度,不断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促进已有专业在规模、质量、效益方面得以协调、持续的发展。

三、“十二五”学科专业的建设目标

1.总体建设目标:到2015年本科专业控制在50个左右,实现农学学科专业零的突破,专业设置较为齐备,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进一步优化。基础性学科专业发展稳定,特色学科专业优势明显,重点学科专业水平较高,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得到深化。教学成果显著,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

2.传统学科专业建设目标:传统学科专业面临老化、市场需求面窄等问题。为使学科专业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要从改革课程体系和拓展专业方向两个方面对一些传统学科专业进行调整改造,进一步提高其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

3.新专业建设目标:依据前述学科专业设置原则,“十二五”期间我校学科专业建设规划见附件1:“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一览表。

4.特色(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目标:把特色发展作为增强学校竞争力、加快学校发展的根本途径,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重点扶持与地方需求为导向的应用性学科专业和我省传统支柱产业技术改造相关的学科专业,建成一批特色学院、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彰显我校的办学特色。到2015年,争取新增校级特色(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2个,省级特色(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

5.国际联合办学项目建设目标:积极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国际联合办学项目。继续和美国卡罗拉多理工大学、菲律宾圣卡洛斯大学、新西兰太平洋酒店管理学院、台湾地区等多所高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争取一部分专业在国际合作班的设置上实现突破。

四、“十二五”学科专业的建设内容

1.深入研究未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趋势,进一步明确学科专业定位、学科专业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加强工程教育,使学生具有一技之长及一定的工程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突显本专业较同类院校相同、相近专业的优势。

2.加强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展教学基本文件及教材建设工作,鼓励教师自行编写能反映本专业特色的教材,“十二五”期间,力争1-2部自编教材进入国家规划教材,2-4部自编教材进入省规划教材,并在教材获奖方面有新突破。

3.加强教学研究、改革与实践。以迎接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为契机,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研究、改革与实践,积极推进自选专业、弹性学制、学分制、通识教育、研究性学习、冠名班、实验班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一批针对性强、目的明确、具有推广意义的教学改革成果。争取“十二五”期间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4.加强“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完善学科带头人制度、专业负责人制度,出台相应措施,切实鼓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形成知识及梯队结构合理、发展潜力较强的师资队伍。

5.加强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增设实验(实训)中心数量,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各专业须保持5-8个相对稳定、联系密切的实习、实训基地,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建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五、“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

1.充分发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校地共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校“质量工程”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对全校专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

2.充分发挥各二级学院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二级学院要充分了解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做好专业调研材料,为专业设置、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并制定详细的专业建设实施计划。

3.依托学科建设成果,继续加大专业建设投入力度,保证师资建设及重点项目的投入逐年增加,确保教学经费充足,确保实验室建设经费满足实验教学需求。

4.积极开展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教研、教改立项工作,提高研究层次,促进教研与教改的良性互动,促进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鼓励专业教研室及教师切实研讨、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将智慧集中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上。

5.建立建全专业评估与检查制度。完善专业负责人制度、特色(重点)专业项目管理制度及新办专业办学状况评估制度,增强学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专业建设良性发展。

(二)组织机构

为有效地落实学科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加强对学科专业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如下组织机构:

学科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学校成立由校领导、二级学院、教务处、科技处、财务处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共同实施学科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协调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附件:1.“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一览表

2.学科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