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教务处网站> >> 管理制度> >> 正文

宿州学院产学研合作育人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校教字〔2013〕51号)

来源: 发表时间:2014-01-16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皖教高〔2012〕5号)精神,加快产学研合作育人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改革相结合,产学研合作与学生就业相结合,产学研合作与办学特色创建相结合。构建合作育人平台,丰富合作教育形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思路及目标

建设思路。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合作育人为中心、以合作平台建设为切入点,以增加投入为支撑,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努力构建“二个共建,三个合作” 的产学研合作育人体系。即学校与合作单位全面落实合作共建专业、共建资源,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研究。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师“教学研发”能力,及学校“社会服务”能力。

建设目标。力争在五年内,校企合作共建省级以上示范实验实训中心5个左右,共建省级以上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3个左右,合作就业基地3个,承担产学研合作项目50项左右,培养、聘请100名左右“双能”素质教师,每个二级学院建成1-2个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的示范共建专业,在人才培养、应用型课程开发、教材建设、产品研发、技术专利等方面形成一批代表性的合作成果。

三、建设内容

1. 搭建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

校地合作平台建设。根据“立足皖北、面向安徽、辐射全国”的服务面向原则,继续推进校地互动,密切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围绕皖北支柱产业和资源优势,签订校地合作框架协议,搭建校地合作战略平台,在人才培养、联合攻关、项目建设、学生就业、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服务功能。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各教学单位应根据各自的学科专业特点,制定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规划,与企业、事业单位共建实验室、工程中心或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建立并实施开放性实验教学制度。通过扩大场地面积,增加经费投入等逐步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立足够数量的、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保证每个专业建立3-5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五年内每个专业至少要完成2-3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任务。

技术与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的转化,使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加强与政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凝聚研发队伍,开展联合课题、产学研合作项目研究等,共同解决行业企业的技术问题,实现合作共赢;开展行业技能培训,利用学校专业技术优势,针对行业企业具体需要,对其人员进行专项知识或技能培训,为行业企业发展服务。五年内实现至少50项横向项目研究任务,提高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

2.创新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

合作培养人才。探索多元化、多层次产学研合作育人的实践模式。构建产学研渗透型、项目研发型、产学交替型、工学交替型、订单培养型等多种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

共建专业、课程。积极吸纳企事业单位的教育资源服务于学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成立由“校、企、研”三方人员构成的院(部)专业建设委员会和课程建设委员会,共同参与专业设置与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企业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从完善硬件条件建设和软件条件建设两方面入手,加大新专业的投资力度,逐步提高新专业的成熟度;在课程设置上,把握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剔除陈旧落后的课程,代之以专业岗位前沿知识,课程设置尽量模块化,保证教学计划动态更新,凸显现代教育理念,更富有指导性、先进性、科学性,适合新时期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

合作就业。结合皖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煤电化工、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现代商务、机械数控、广告制作等行业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及就业一体化基地,通过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等多种合作方式,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实现合作就业。

3.加强“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培训。主动联系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的教师实践实训基地及挂职锻炼场所,将赴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纳入学校年度教职工进修培训计划,重点选派35岁以下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具有硕士学位或讲师职称以上的中青年教师,到指定的企事业单位具体从事相关专业的管理或技术服务等工作,拓宽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使教师成为既懂专业理论、又熟悉专业技能,实现从“单一型”向“双能型”教师转变。

引聘结合。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及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充实实验实训教师队伍。聘请企业或研究院所的专家到学院兼职,提高“双能型”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

四、工作机制

1.调控机制。学校成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产学研合作工作,加强与各级教育、科技、产业部门的有效沟通,统筹解决产学研合作教育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指导、咨询与服务等;成立由具有产学研工作丰富经验的专家、教师、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状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以保证人才培养规格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2.保障机制。制订《宿州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管理办法》等,明确从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效能提升等方面,将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要明确校内产学研合作教育各方在合作教育中的作用、地位、权利、义务,防止短期行为和流于形式,以使校内产学研合作教育长期稳定开展。保证经费投入,设立产学研合作教育专项资金,专款专用;院(部)进一步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增加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费投入比例。对于重点建设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学校通过安排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项目经费、学校资金重点投入等方式予以优先支持。

3.评价激励机制。制定《宿州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办法》纳入到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以不断检测、改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修订部门绩效考核、教师业绩考核、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科研成果考核等相关制度,将院(部)产学研合作育人效果纳入部门和院(部)年度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将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情况及应用性科研成果情况作为教师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加强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管理,对在产学研合作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个人和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〇一四年一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