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教务处网站> >> 管理制度> >> 正文

宿州学院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修订)(校字〔2016〕12号)

来源: 发表时间:2016-04-12

校字201612

 

    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皖政办秘〔2015〕207号)文件精神,更新教育理念,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激励学生走“自立、自主、自强”的创新创业之路,结合我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建设方案,现就我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大意义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对推动我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支撑经济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校积极稳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虽然积累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但仍然存在培养机制不全、师资队伍不足等问题。为适应我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实施创业兴皖行动,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促进皖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凝聚社会的共同力量,全面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二、准确把握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推进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向应用型深度转变,努力实现培养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学生创业就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人民满意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突出结合、强化系统安排”的基本原则,结合“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结合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安徽“调转促”行动计划、结合我校综合改革方案进行顶层设计、系统安排、整体推进。切实将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我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总体目标

2016年起,全面启动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工程,总结经验、强化宣传,创设环境、营造氛围;到2018年,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先进经验,建设一批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先进单位和实践基地;到2020年,基本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健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自主学习、指导帮扶、文化引领等多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多方参与,全校上下共同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明显提升。

三、扎实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

(一)更新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各二级学院、相关部门要广泛开展多种形式、全员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题学习和研讨活动,在全体人员中牢固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观念和“面向全体、人人参与”的改革意识,把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结合地方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评价标准,立足自身办学定位、服务面向,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编制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三层次七类别”的能力培养体系,突出“四平台十模块”的课程体系,突出“三结合三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建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教学与科研生产有机融合的“三个融合”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

根据新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启动应用型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编制工作,以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开展应用型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申报工作为契机,探索建立应用型专业标准和应用型专业的核心课程标准。

(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完善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健全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每年年底前完成当年年度报告编写发布工作。相关部门应积极联系我省各组织行业协会,定期发布我省重点产业人才需求报告和人力资源市场供需情况。

深化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增一批创新创业教育类综合改革项目、“质量工程”项目和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项目,加大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力度,形成一批科学先进、可复制可推广的教改成果;校、院两级举办多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

积极构建分层次、分阶段、分群体推进的创新创业课程、讲座、训练、竞赛、成果孵化的“五位一体”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第一层次为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和讲座,结合通识教育改革开展创新创业启蒙;第二层次为面向具有浓厚创业兴趣的学生,举办创新创业训练和竞赛;第三层次为面向具有初步创新成果的学生,对他们的创新成果进行孵化,以个性化培养帮助学生对接市场、开展创业实战。

各二级学院及相关部门应积极开拓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途径,稳步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三向互通立交桥”交叉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途径,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四)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优化课程设置,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新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性创新创业公共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开设具有行业特点、与创新创业和就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着重提升学生创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开设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际运用能力。

加快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进程,探索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引进和建设一批资源共享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线课程;立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需要,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应性、特色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

(五)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稳步推行学分制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制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学生个人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情况。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根据创新创业兴趣、创新创业意愿和创新创业需求跨学科门类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创业学生可根据创业需要与学校协商确定休学年限,办理相关休学手续。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现有相关评优评先项目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表彰优秀创新创业学生。

(六)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项目化教学,创造条件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鼓励我校教师把学术前沿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支持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志趣,自主选择创新创业路径。

各二级学院应深入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法,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促进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方式向多种考核方式的转变。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考核结果与学生能力相匹配。

(七)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根据专业特点,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积极打造创意、创新、创造、创业的“四创联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以优势学科为支撑,联合地方骨干企业共建或以企业为主体,以学校为技术支撑,联合建设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促进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共建共享。

启动我校大学生创业园升级改造计划,搭建校内学生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建立创业场地、项目路演、创业孵化、技术平台四级空间;实施大学生科研立项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强化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指导并支持加快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建设,建立以学校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企业、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和创业导师等多方参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确保俱乐部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场地、有制度、有活动。

充分利用宿州市科技创业园及我校大学生创业园,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和项目孵化,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的孵化培育体系。结合学生创业特质,构建三种创新创业模式——科技成果转化型、“互联网+”产业型、公益创业型。优先推动线上虚拟社区与线下实体社区融合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创客空间”,成为新的创业孵化器。

完善创新创业竞赛体系,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龙头,联合地方行业企业,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与实践等大学生竞赛,以赛促创、突出品牌、扩大参与,强化创新创业赛事育人效果。

(八)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明确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师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人事部门加强对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将创新创业教育业绩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内容;各二级学院结合学科、专业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中予以倾斜;加强对专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切实提升专业化水平。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淘汰制度。建立健全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聘请知名学者、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建立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培训,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每2年至少2个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九)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加强国家、省各项创新创业优惠扶持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工作,扩大政策知晓面,引导大学生熟悉并用好政策,营造创业良好氛围;完善我校学生创业政策、资金扶持制度;搭建我校创客交流互动平台,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基地”五到位;设立“双导师”制度,为学生配备专业和创业两位导师;对入选学校“创业提升工程”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对我校自主创业学生提供项目论证、公司注册、财务管理、法律咨询、专利代理、物业管理等一条龙服务。

整合多方资源,推动成果转化。学校依托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和宿州市科技创业园区及我校大学生创业园、实验室,加快推进以大学生创业集群为动力的螺旋式发展新模式,推动项目成果转化,贴心帮扶创业学生解决创业过程的问题,确保学生轻装前行。

积极落实高校学生创业培训政策,研发适合学生特点的创业培训课程,建设网络培训平台。鼓励结合年度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时间,自主编制覆盖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专项培训提升计划,或与有条件的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群团组织、企业联合开发创业培训项目,学校以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组建各类创新社团,支持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及行业协会组织的各种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培养创新的素质,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学校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社会专业培训机构专题培训、用人单位现场实践等多种方式,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和综合素质。

(十)加大资金支持。联合地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学校在现有专项资金基础上,增加资金向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倾斜,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及实践活动。要多渠道筹资,积极争取创业小额贷款扶持,优化支出结构,统筹安排经费支持创新创业教育,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广泛吸纳校友、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各方面资源,推动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通过赛事奖励、专项支持、重点帮扶等方式,加强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资金扶持。

四、切实加强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组织领导

(一)健全体制机制。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团学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各二级学院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非建制的“宿州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办公室,挂靠教务处,具体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教务处下设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负责相关日常事务。

建立教务处牵头,团委、招生就业处、科技处、财务处、学生处、后勤管理处、各二级学院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教务处统筹协调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负责全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团委负责创业能力提升、创业实践锻炼等工作,招生就业处负责创业指导服务、创新创业质量年度报告撰写等工作,科技处负责创新成果转化、专利设计指导和申请等工作,财务处负责编制专项经费预算、监督经费的使用与管理等工作,学生处负责创新创业学生的表彰与奖励等工作,后勤管理处负责创新创业场地维修维护等后勤保障等工作,各二级学院负责开发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群、创新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专业教学方法等工作。

建立宿州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邀请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企业行业领头人参加委员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管理与监督评价。各教学单位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负责本单位相关工作的具体实施。

(二)强化监督考核。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我校办学水平、考核各级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把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情况列入我校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重点内容,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设立二级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考评指标,列入二级学院绩效考评体系,调动二级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宣传引导。丰富宣传形式,各单位、各部门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积极探索使用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大力宣传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使创新创业成为我校管理者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及时总结推广各单位、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选树学生创新创业成功典型。培育创客文化,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2016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