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管理制度 >> 校级文件 >> 正文
宿州学院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校字〔2019〕4号)
作者:   更新时间:2019年01月14日

校字20194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的指导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加速学校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牢固树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明确“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本科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写好新时代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奋进之笔”。

二、建设目标

进一步确立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推动内涵式发展,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成效和教师育人能力显著增强,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健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学校质量督导评估制度更加完善,大学质量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争取在“十三五”末基本办成地方应用型高水平本科教育。

三、重点工作

(一)抓根本,加强本科教育

以学生为本。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学校的每一项工作中,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

以教学为中心。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学校要进一步营造领导重视教学、教师倾心教学、舆论导向教学、经费优先教学、科研支持教学、制度保障教学、各项工作服务教学的良好氛围。
  以质量为生命线。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建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

(二)抓关键,深化教学改革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创业能力人才为核心,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应用型专业建设是学校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的基础建设,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和根本保证。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到有效“增负”,进一步提升本科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在制度上提供保障,在定规矩、立表率上下功夫;向45分钟课堂要质量、要效益,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

(三)抓支撑,夯实办学基础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

拓展开放办学格局。学校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提高合作办学的层次和水平。

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关键是依法治校、依法办学。

(四)抓评估,促进办学质量

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强化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开展专业评估。进一步明确专业办学定位,对照指标体系进一步查找我校各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改革,发挥专业优势,办出特色,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和社会影响力。

开展专业认证。按照工程教育、教师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的核心任务,对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方面进行改进,并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和文化。

开展课程评估。健全课程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持续改进教学模式,挖掘课程自身潜力,优化资源配置,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五)抓协同,完善育人体系

各部门紧密“协同”。学校党委加强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管理,领导学校德育工作;各部门落实党委决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工作任务,建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

学校与地方、企业相“协同”。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充分调动地方、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优化,构建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协同”。学校要使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支撑、协同发力,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协同育德功能,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大思政”范式转换,使立德树人渗透在各学科、各专业、各课程、各堂课中,渗透在每个学生管理环节里。

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相“协同”。坚持立德树人,学校要推进课堂教学、文化熏陶和社会实践协同共进,构建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体悟相得益彰、融通共进。

四、具体实施

(一)实施“三全育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要全面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坚持德才兼修。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全面落实到质量标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中。深入开展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热爱集体、关心社会。

做好整体设计。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思政教育格局。

(二)做到“四个坚持”,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

学校把教学改革作为学校各项改革的重点,坚持把发展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坚持把优质资源投入教学;坚持把先进条件用于教学;坚持把教学质量作为衡量校内二级单位、教师业绩重要考核指标。

(三)强化内涵建设,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教育教学改革

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坚持从严治校,依法依规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本科教学秩序。推进辅修专业制度改革,扩大学生自主选择辅修专业的权限。完善学分制,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等获取学分。

强化管理服务育人。按照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和要求,系统梳理、修订完善与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等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依法依规、宽严相济、科学管用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高度重视并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定期发布学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建立就业与招生、人才培养联动机制。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学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面向全体、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深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训练、队伍建设等关键领域改革。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需求对接平台。加强创新创业示范高校建设,强化创新创业导师培训,发挥“互联网+”大赛引领推动作用,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鼓励符合条件的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支持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获取多种资格和能力证书,增强创业就业能力。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体育、美育教学改革,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把国家安全教育、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表达沟通、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实践操作、敢闯会创的能力。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全面整顿本科教育教学秩序,抓两头、严中间,严格过程管理。切实加强学生学习过程考核,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招生进口关和毕业出口关。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对形式、内容、难度进行严格监控,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以考辅教、以考促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全面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严把课堂教学质量关。制修订《宿州学院课堂教学管理规定》《宿州学院课堂教学质量考核办法》等管理办法,进一步从教材选择、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教案等方面为规范化的课堂定出“规矩”,强化教师的责任心,引导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抓好备课环节,特别是集体备课和编写教案这两个环节;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竞赛活动,逐步提高教学竞赛优胜者的获得感,把教学竞赛成绩作为教师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激发了广大教师潜心教学的积极性。

(四)推进一流应用型专业建设,树立优势专业品牌

提高专业建设质量。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期更新教学大纲,适时修订专业教材,科学构建课程体系。适应高考综合改革需求,进一步完善招生选拔机制,推动招生与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逐步建立专业办学条件主动公开制度,加强专业质量建设,提高学生和社会的满意度。

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深化学校本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做好存量升级、增量优化、余量消减。主动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网络空间安全、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相关专业。推动完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推动学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

打造应用性专业品牌。对优势专业从制度上给予政策倾斜,从经费上给予重点资助。以“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网络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电子商务”等专业为依托,发挥其带动辐射作用,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下大力气,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发展前景广、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专业,切实增强专业服务功能,真正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好务。

 (五)以学生为本,转变教学评价方式

突出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了解学生主体需求,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落实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观,在继续抓好德育、智育、美育第一、二课堂基础上,全力做好学生身体素质提升计划。在校内成立每个学生参与的“体育俱乐部制”,在本科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终生锻炼的意识和兴趣。深入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把专业前沿、社会需求与学生喜闻乐见的形态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逐渐把创新创业教育从培养意识提升到培养能力上来。

突出学生的学习收获。从以教论教转变为以学论教,把学生对教学工作的亲身感受作为教师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要认真研究学生特点,运用大数据,深入进行学情数据挖掘。以数据做支撑,开展量化教学研究,把握学生成长规律,改变传统学生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高质量针对性教学。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实施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打造智能教学环境。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推动形成“互联网+本科教育”新形态,打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需求的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智慧校园,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本科教育质量提升。

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推进慕课和虚拟仿真实验建设。发挥慕课在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方面的重大作用,制定慕课标准体系,规范慕课建设管理,规划建设一批高质量慕课,推出30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示范带动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建设50项左右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

(七)多措并举,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一是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二是引导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三是完善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实现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

打造师资人才高地。一是加大引人引智力度。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拥有和所用并重,以学科建设需求为导向,加大学术领军人才的培养。修订完善《宿州学院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的暂行规定》,加大“人才引进贡献奖”奖幅力度。通过“10个高水平团队”建设计划、“100名博士”引培计划、“10名带头人”培养计划,争取在十三五末,学校正高级职称教师达到8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200人。二是优化人才结构。学校实施《选派教师出国(境)研修管理办法》,通过“100名教师国(境)外培养”加大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的培养力度,提升学校的地位和竞争实力。三是把在职教师培训纳入规范化轨道。通过“300名双师”培训计划,强化在职培训,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活动,不断提高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八)以评估和监控为抓手,加强大学质量文化建设

开展审核评估,做到“有水平”。深入全面学习评估相关文件精神及其要素释义,明确评估对各个岗位提出的新要求,把审核评估“四个度”的要求,“6+1”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和64个审核要点,融汇到具体工作中去。

推进省、校两级专业评估,做到“有特色”。逐一分析省专业评估“9+1”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做到精准对标,查找办学短板,制定评建工作方案。

开展课程评估,做到“有质量”。制定校内课程评估指标,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加强二级学院对课程建设的指导与管理,促进各教学单位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科学化管理,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加强精细检查,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修订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体系,出台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宿州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施办法》《宿州学院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宿州学院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制度》等文件;加强教学督导团队建设,通过听、评、查、看等方式开展课堂质量检查;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质量监控体系;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强调注重学校内部质量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及其长效机制的建立,关注内涵提升和质量持续提高。

(九)拓展广度、深度,构筑开放办学新局面

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交流。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合作,选派教师到名牌高校进修学习,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重要作用,与社会有关高校、科研机构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培养锻炼教师队伍。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及时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更新教学内容。

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依托学校的人才优势,成立“皖北文化艺术馆”,整合校内人才资源,开展皖北文化艺术研究,为地方政府的决策与管理提供咨询建议、理论支撑。

探索产教融合、合作办学模式。与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寻求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建立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实现企业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双赢。

(十)坚持依法办学,确保本科教育发展科学合规

规范办学行为。执行好《宿州学院章程》,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章程规范办学行为,运用法律手段来调整、规范和解决学校教学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保障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

完善规章制度。修订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突出教学过程管理,严格教学各环节具体要求,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的作用,充分发挥专家、学者、教授在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党委全面领导学校本科教育工作,学校每学期召开党委会议、校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本科教育工作;建立本科教育质量责任制,明确各二级学院、各职能部门在提高教育质量中的职责;坚持教学工作月度例会制度,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重要问题;落实各级领导听课制度,保持与教师、学生的经常性联系,定期公布各级领导听课情况。

(二)加大投入力度

学校加大对教育教学质量振兴综合改革的经费投入,统筹协调相关建设项目,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发挥校院两级在教学改革资源建设中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多措并举,保障人才培养提升工程的顺利实施。

(三)实施项目化管理

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工作实施项目化管理,以项目方式推动各项任务的落实。学校要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各教学单位在项目管理和实施中的主体作用,提高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示范性。各教学单位要围绕本单位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条件建设等内容进行相关项目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加强项目建设效果。所有综合改革项目都必须进行检查、验收和评价,项目建设成果应能够推广应用。

 

                                                    2019年1月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