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监测体征健康数据、及时预警突发疾病的手环;移动眼部控制鼠标方向、微笑代替点击的“眼控鼠标”;消耗一度电、行驶百公里的“环保节能个人小电车”……这些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产品,全都来自于我校大学生的发明创造。
得益于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主渠道的探索,大工培养出一大批拥有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年轻“创客”。他们正在将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变成现实产品,有一天,这些 “新玩意”将极有可能普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近四十年来,大工的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摸石头过河到形成“创意·创新·创业”融合理念的发展历程,如今学校每年有300余项学生成果获得国家(国际)级奖励,每年有3000余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学生在全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杯、电子设计等高水平竞赛中屡获佳绩,获得专利累计2000余项。学校先后获评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批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备案众创空间。
一项课外活动引入创新教育概念
四十年前,改革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各行各业焕发生机,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征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
我校是全国高校中较早倡导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学校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部分教师从课堂教学入手,跨院系成立教改小组,开展“三小一环”(小专题、小调查、小发明,并纳入课堂教学环节)教学改革实践,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协会等学生科技组织,搞起课外科技活动。他们利用废弃的不足三百平方米的一馆地下室作为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几十名大学生组成的维修部免费为师生和附近居民维修电器。
90年代中期,我校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创新教育实践中心”,开办创新实践能力强化班,开设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类系列课程,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纳入教学环节,学生参加创新实践可以取得学分。
一个创业基地促成独立学院诞生
在探索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道路上,学校从未停下脚步,始终走在时代前沿。
在2003年成立的“大学生创新院”基础上,学校于2007年正式成立独立的二级学院——创新实验学院,是全国首批60所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之一。2015年,该学院更名为创新创业学院,学校出台了《大连理工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成立了以郭东明校长为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建立了校长负责、多部门齐抓共管的联动协调机制,有效推进我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开创我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局面。
为了解决学生创新实践场地紧缺的问题,学校提供了创业孵化基地、π空间等供学生创业企业无偿使用,每年投入100万元创业引导资金,实行免收物业管理费和水电费等优惠政策,一批有影响力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应运而生。2017年10月投入使用的占地73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客基地,按照“创意激发—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实践—创业孵化”全链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进行了场地规划,囊括了“兴趣+”创意激发平台、“项目+”创客教育平台、“产品+”创业孵化平台、“课程+”能力训练平台,是国内首个融双创教育、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基地坚持“创意·创新·创业”相融合的原则、创新工坊实行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共建的原则、创新创业项目与高水平科研团队相结合的原则、创新创业团队实行开放与动态调整的原则,学生在这里既能接受课程教育,又能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与企业交流,还能实现从作品到产品的转化。此外,一个68700多平方米的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训练基地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届时全校大学生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平台。
一个生态系统打造“三创融合”的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学院作为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示范区,目标是培养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拔尖人才。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学校基于“创意创新创业融合”的理念,构建了以“兴趣+”“课程+”“项目+”“产品+”四大模块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该系统融合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构建全面完整的教育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将奇思妙想转化为现实作品、帮助学生把作品变成产品四个环节,形成了创意激发、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实践、创业孵化为一体的全方位平台体系。
这里的学生从属不同的学部、学院,但却都有一个共同点——喜欢打破常规思维束缚,热爱动手实验操作,热衷头脑风暴。在这里,创新创业教育绝不是单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做些小发明、小创造,而是立足于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而设置相关的课程和实验。
“大二时参加的智能车团队让我受益匪浅,”国际视觉跟踪竞赛长时组别冠军获得者张允华说,“我比同专业其他学生更早地接触到编程、写代码,这段经历不仅磨练了我的心性,更加锻炼了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我在研究生期间的科研项目有非常大的帮助。”不久前,张允华刚刚收到了来自牛津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的邀请,同时,人工智能领域最好的研究院之一FAIR(Facebook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也向她抛来了橄榄枝。
学校将传统的课外渠道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课内、课外真正融为一体,形成了大连理工大学独特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卢湖川表示,学院将继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进一步夯实教育基础,扩大辐射面,让更多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同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让更多一流学者切实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指引学生尽快走上创新创业的“主干道”,产生更多、更好的成果。对于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外部环境,卢湖川院长说:“要与社会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让企业、社区和众创空间成为新的课堂,企业家和社会创客成为新的导师。”
一项教学改革探索“课程思政”之路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立德树人的教育大计,必须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创新创业学院,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师不在少数。“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制胜者,谓之神。” 在创新创业学院开设的《单片机原理与实战》实践课上,教师李胜铭引用《孙子兵法》中的经典语句分享了创新创业路上应具备的思想素质,让听讲的学生们大呼过瘾。
学院党总支书记杨雪岩表示,学院建设德业双馨的教师队伍,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培养特色,秉承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引导教师将个人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思想追求在课堂上生动展现,不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和品德。
为了使课程内容更好地与思政元素相结合,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研讨,率先开展“教学质量提升暨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反复推敲各门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将其以教学大纲的形式固化并丰富起来,引导学生在多元文化的交流激荡中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创新创业的种子和梦想根植在学生心中,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
与此同时,“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反哺师德师风建设。学院制定了《创新创业学院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方案》,帮助全院教师梳理教学任务,明确将立德树人思想纳入到教学环节之中;组织“我的家庭家教家风”活动,引导教师家庭传承践行良好的家训家风;邀请退休教师郗万武教授为青年教师上党课、讲传统,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大讨论,使教师树立起“四个相统一”的师德师风观,营造“为师先立德,授业正教风”的良好氛围。
教师通过不断丰富课程的思想教育内涵,让学生们不断感受着时代的脉搏和国家需求,也更加延伸出知识背后的精神力量,高涨了课堂上师生双方热情,探讨式、参与式、实践式、参观式、竞赛式的课堂,活力无限,“活”“火”的课程和竞赛不断脱颖而出,更加繁荣了创新创业教育。
彰显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特色,不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探索和实践,如今,在大连理工大学这片人才培养的沃土上,创新创业之花正竞相绽放,愈加绚烂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