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淮时报》以“宿州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效显著”为题,对我校进行了报道。
正文:
宿州学院是一所具有强烈创新创业使命感的学校,也是安徽省内最早倡导并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高校之一。学校形成和延续了“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实践、求创新”的办学传统。学校自2004年开始,就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积极探索构建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学校成立了安徽省高校首家大学生校内创业孵化基地、获批首批安徽省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因创新创业与应用型教育教学改革成绩突出,学校先后被评为安徽省首批“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和“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近些年来,学校不断完善创业竞赛体系,以互联网+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龙头,联合地方行业企业,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与实践等大学生竞赛,以赛促创、突出品牌、扩大参与,强化创业赛事实践效果。大批校友活跃在创新创业领域,为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做出贡献。
一、思想定位聚焦精准,创新创业改革决心坚定
2016年以来,学校将深化双创改革作为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把主要精力聚焦到提高应用型双创人才培养质量上来;聚焦到建设双创人才培养机制上来;聚焦到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上来。
学校坚持措施引导,加强多向协同。通过专业试点、项目示范加强创新创业各类措施统筹,实现学科、专业、课程三方联动。结合学校工程教育基础,营造有利于双创的政策环境。坚持市场主导,培育双创动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环境营造、激励设计、平台搭建等方式,聚焦新兴产业和创新型小微企业,培育学校双创的内生动力。坚持问题导向,鼓励探索尝试。系统梳理推动双创的特点和难点,从解决制约核心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入手,明确试点方向,充分调动各二级学院(部)和各专业教研室的积极性,大胆探索尝试,突破制度障碍。坚持创新模式,完善平台建设。结合各类双创支撑平台的特点,建立多种类型的校内外双创基地。探索创新平台发展模式,不断丰富平台服务功能。
二、管理机制搭建精密,创新创业改革思路清晰
学校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团学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各二级学院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设立“宿州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下设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具体负责双创教育工作。建立教务处、团委、招生就业处、科技处、财务处、学生处、后勤管理处、各二级学院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双创教育工作机制。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邀请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企业行业领头人参加委员会,开展双创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加强双创教育的指导管理与监督评价。各教学单位成立双创教育工作小组,负责本单位相关工作的具体实施。
学校创新创业管理机制搭建一年多来,工作部署得当、开展有序,2016年学校率先荣膺“安徽省第一批创业学院”称号。
三、课程建设开设精良,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完善
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学校教改的重点。学校启动“三课一建计划”,针对行业特点,开设《创意服装设计》、《机械创新设计》、《影视创意策划》等双创专业课程,突出知识交叉,将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培养融入到专业课知识模块中。面向全校学生,开设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通识性双创公共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以慕课、公开课、走访调研、模拟实战等形式,开设《创新思维训练》、《创业创新执行力》、《发明与专利实务》等双创实践课程,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加快双创教育课程的信息化和教材建设。
2016年以来,学校建设了近20门创新创业类在线开放课程,引进国际、国内优质创新创业类课程,实现国际国内名校创新创业课程同步及共享,确保创新创业实践占实践教学比重的50%以上。提高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在综合课程设计、专题设计、毕业作业中突出创新创业的实践要求。
四、实践训练强化精炼,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升
根据专业特点,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已全面覆盖各专业学生。积极打造创意、创新、创造、创业的“四创联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以优势学科为支撑,联合地方骨干企业共建或以企业为主体,以学校为技术支撑,联合建设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促进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共建共享。
启动学校大学生创业园升级改造计划,搭建校内学生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建立创业场地、项目路演、创业孵化、技术平台四级空间;实施大学生科研立项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强化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指导并支持加快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建设,建立以学校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企业、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和创业导师等多方参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
充分利用宿州市科技创业园及宿州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和项目孵化,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的孵化培育体系。结合学生创业特质,构建三种创新创业模式——科技成果转化型、“互联网+”产业型、公益创业型。优先推动线上虚拟社区与线下实体社区融合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创客空间”,成为新的创业孵化器。
完善创新创业竞赛体系,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龙头,联合地方行业企业,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与实践等大学生竞赛,以赛促创、突出品牌、扩大参与,强化创新创业赛事育人效果。
近两年来,共有7000多名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共获得500多个省部级奖项。 2016年至今,孵化创业项目34个,创业的大学生138人,其中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个体工商经营在校生68人,在宿州学院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学生126人。
五、特色示范有效精益,创新创业改革成效显著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宿州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逐步向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迈进,构建了一套完备、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效推动了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开创了宿州学院大学生创业和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新局面。
1.构建了“七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七位一体”教育模式引导全校师生不断更新和升华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强化对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特点是:构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整合政产学研各方优质资源,突破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注重创业教育培训平台、创业实践孵化平台等载体建设;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新途径,形成分享式、启发式、模拟式和体验式的创新创业学习新方式。
2.构建了校地、校企协同创新育人机制。
宿州学院坚定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不断拓展协同创新平台,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形成了校地、校企、校校共同培养人才的合作机制。邀请地方、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实践实训环境与平台、创业就业指导与服务等教育教学环节,构建了产学互动的“人才培养生态链”。主要成效有:宿州学院与宿州市宿马现代产业园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宿马现代产业园科技工作站(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满足宿州学院创新创业成果校外孵化的需要;与皖北煤电集团集团、中国矿业大学联合申报的“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皖北煤电集团集团联合申报的“安徽省煤矿勘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上合作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都面向学生开放,满足学生创业实践训练的需要。
网址链接:
http://epaper.anhuinews.com/html/jhsb/20180124/article_36357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