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引导与大力支持下,第二次党代会以来,我校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学校“十二五”、“十三五”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发展规划,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积极对接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需求,有效整合校内外科技资源,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以内涵建设为抓手,着力提升了协同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取得了喜人成绩。
科技管理机制体制不断完善
在国家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安徽省积极构建创新型省份的背景下,我校科技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二次党代会籍此对学校科技工作提出了顺势而为,创新科技管理与运行机制,激发科技工作活力,全面提升科研水平、成果质量和科技服务地方能力的总要求。五年来,我校结合工作实际共制(修)订了科技工作规章制度23项。包括《宿州学院科研业绩奖励办法》、《宿州学院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等激励政策4项;《宿州学院财政资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宿州学院财政资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宿州学院在研科研项目预算调整办法》、《宿州学院财政资金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办法》、《宿州学院非财政资金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宿州学院科研项目结账与结余经费管理与使用办法》等项目管理及资金使用政策11项;《宿州学院专利管理暂行办法》、《宿州学院科技合同管理办法》、《宿州学院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办法》等专利、服务政策5项;《宿州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等学术管理政策3项。学校科研管理机制体制不断得到完善,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工作环境。
科研项目工作成效显著
以项目工作为抓手,全力推动项目层次、项目数量、项目经费的不断增长。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9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4项,市厅级项目232项,各类纵向项目经费合计2693.5万元;获得横向项目经费1156.22万元。在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及相关专项项目、农业部项目、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省社科联创新发展项目等立项上实现了“零”的突破。项目紧密围绕优势学科,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学科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科技成果大幅增长
2013年以来,我校科技成果大幅增长。共发表学术论文2609篇,其中被SCI、EI检索收录415篇,多篇论文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D、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Theranostics、Food & Function、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等国际知名期刊上,“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论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等多篇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百次;出版学术著作、教材110部;积极围绕地方经济建设,自主或联合开发专利技术,获各类专利和著作权1600多项;取得省部级及其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2项;10项成果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3个新品种通过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获批3项地方标准;学校积极推进成果转化,获科技厅成果转化补助经费40多万元。有力地支撑了区域科技进步、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
科研平台有新突破
围绕学科建设,构建了国家、省、市、校层次分明、功能互补,有助于推动全校科研发展的平台体系。获批“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实现了我校国家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获批“安徽省石墨烯复合功能薄膜新材料工程实验室”、“煤矿勘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矿用绞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复合酶提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旋电子与纳米材料重点实验室”、“宿州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6个省级科研平台,建立了“天然产物与功能性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宿州市机械装备协同创新工程技术中心”等2个市级科研平台,建设了“精细化工产品开发研究所”、“统计调查咨询中心”、“大数据+新技术应用研究所”等6个校级科研平台。不断加大现有平台内涵建设,攻克行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关键技术,取得了一批具有原创性、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其中,安徽省煤矿勘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宿州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 学校以科研平台为依托,凝聚了人才队伍,为校地、校企、校际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团队、智库建设稳步推进
以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为核心,打造高水平、有特色、成体系的科技创新团队,抱团取暖,集体攻关,已成为我校科学研究的重要保障。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先后两批次组建了4个校级创新团队,并成功获批省级创新平台团队1个(光电信息材料与新能源器件创新团队) 以及安徽省智库项目1项(安徽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研究中心)。
团队、智库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创新团队、智库近年来共发表论文940多篇;出版专著与主编教材30余部,论文被SCI、EI等收录近210篇,25项咨询报告被市级以上政府部门采纳;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项,实用新型专利339项;获科技成果奖励5项,承担不同类别科研项目200余项,获得纵向经费830.6万元,横向经费61.8万元;学校现有各级项目评审专家、评标专家30余人,累计选派省市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27人次,开展“博士企业行”活动6次。
学术交流不断拓展
学校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功能,以学术会议、学术报告和技术转移推广等形式,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术影响、促进社会服务。承办了2013年省科协“皖北城乡一体化研究”年会、“安徽省数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安徽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17年学术年会”、2017全国纳米环境技术学术会议等重要学术会议;举办了校内学术报告1360余场,先后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裕恒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储德林教授、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杨俊龙教授、中国科学院张瑜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刘琳波教授等知名专家来校做学术指导。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去进行学术交流,参加国内外专业学术会议达630余人次。先后选派教师和科技工作者赴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高校、企业开展访问交流或参加学术会议、培训研修等活动达120人次。积极参加各级成果交流会议,开展技术交流、转移工作,先后遴选成果参加了安徽省社科联三项课题、中国(安徽)农业产业化交易会等项目对接与推介会,有力地促进了我校科技交流、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工作。